得了白癜风在北京哪家医院能治好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背景
?background
?9月26日,捷豹路虎创新工程中心在盖顿(Gaydon)落成,这块三角地原来是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基地,未来则是捷豹路虎DestinationZero战略的主阵地,是两大品牌的心脏所在,未来所有的产品规划、研发、设计等工作都将从这里起步,堪称是一项面向未来的重要投资。
单对捷豹品牌而言又有另外一份特别的意义:捷豹的设计中心正式从惠特利(Whitley)移至这里,捷豹和路虎两品牌设计中心首次在盖顿合体。在新任设计总监JulianThomson为首的团队带领下,我们看了个底儿掉。
度无死角地参观一个设计中心,是我的第一次
因为这是80多年设计中心首次离开惠特利,所以新设计中心只设置了“3号”和“4号”工作空间,而将“1号”和“2号”永远留给了惠特利。
仔细看左上角,可以看到数字“④”
下面主角来了,为了这次设计室开放日,他们居然做了一整套“假戏”:一台类似中置形式的超级跑车(说类似,一是因为完全没提及动力系统、二是如果成真用纯电也是高概率),甚至做了1:1的油泥模,内饰VR,1:1的车门色板,最后还渲染的一套宣传片——不过我真不觉得这套戏是彻底的假戏,一个原因是这套活儿做得一点儿都不儿戏,另外一个原因是现场官方摄影师最后的给我们的现场实拍图里完美避过了这台车所有的细节,我翻遍了所有的官图也没有找到半点影子,如果只是个“假戏”大可不必如此吧。
所以我大胆想象,在目前汽车市场的大环境和捷豹品牌的小气候,上马新超跑的可能性为零(别忘了还有个CX75),但这台概念车展示的很多细节,尤其内饰细节也许更有“变现”的可能。
JulianThomson
?让我眼前一亮的不是座椅、按钮、出风口、可隐藏方向盘这些细节,而是车内信息的呈现方式,通俗点就是车内屏幕的设计。容我卖个关子,先讨论下目前我认为还算有一定代表性的方案:
1.大横屏,以奔驰S级为代表,毋容置疑奔驰带起了这股潮流,越来越多的品牌在跟风这种设计,也许在角度或者尺寸上小有区别,但基本是这种结构;
2.超大横屏,比大横屏还横,一直贯通至副驾驶一侧扶手箱,目前保时捷taycan、理想ONE、拜腾的方案,稍微拓展一下就是中控区域数字化功能键;
3.大竖屏,代表当然是特斯拉ModelS,自主的新能源品牌跟进得非常多,目前从谍照上看,下一代奔驰S级和C级也将采用这种形式;
4.双屏叠加,以奥迪和捷豹路虎为代表,上下两块屏幕没有物理连接,从分工上看,基本是一块显示,一块操作;
这几种方式目前看唯一的共同点是在触摸功能上达成了一致(奔驰C级,Model3为代表的悬浮屏方案作为成熟的,应用品牌相对较多的方案就不讨论了)。
我个人最喜欢的是S级的大横屏方案(E和S级上大横屏不带触摸功能),主要是其体现了科技的同时,又有氛围灯营造悬浮感,仪表台又有流畅的线条过渡,与车厢整体风格有机地融为一体。而其他方案多少有些生硬,尤其是竖屏方案,基本造型就是屏幕供应商决定的,设计师要么懒,要么难,除了科技的冰冷或者用氛围灯强作的温暖,毫无美感。
在屏大为王的时代,目前仅知的除了马自达正式公开说他们不参与中屏的军备竞赛,顺应时代还是大部分厂商的选择,我曾经开玩笑地说,在汽车厂商集中为一批音响品牌做了销量贡献后,正式开始为屏幕供应商做贡献了。越来越大的屏幕现在给我的感受有三点不好:喧宾夺主,屏幕好像成为内饰设计的聚焦点,但其实它并不是;面积大后带来的信息冗余;对UI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UI设计没有跟上,大屏反而成为丑的放大器。
?回到捷豹的解决方案吧,代表捷豹发展方向的应该XE和I-PACE上的叠加屏方案,与路虎星脉为代表的路虎系的方案最大的区别是上屏的角度无法调整。
在这台新概念车上看到的方案有点让我眼前一亮,既保持了捷豹的设计基因,又顺应了数字化发展方向:
捷豹轿车内饰有个类似游艇式的环绕设计,在XJ\XF和XE上都有这种设计,算是捷豹家的一个小细节,在车前正中间位置会镶嵌一个特别小的“JAGUAR”铭牌,纯是设计考量,从实用角度本身并没有任何功能。
而在这台概念车上,这个环绕带宽度增加,成为一个环绕式显示带,考虑到视线问题仪表台本身的高度被压低,且没有主仪表。
除了正常的信息功能外,我甚至可以试想过这个环绕带可以模拟出各种饰板的效果,今天碳纤维,明天胡桃木也不是不可能(想想索尼的超薄液晶关机后的壁画功能),顿时有种此时有屏胜无屏的感觉。
也许要问类似导航这样需要宽屏显示的信息在窄屏上能不能完美呈现的问题,但别忘了还有HUD可以作为一个有力的技术补充。
在创新工程中心现场遇到了捷豹路虎与剑桥大学合作HUD项目的李昆教授,共识是HUD投射面积最大化,挡风玻璃化其实就是AR最实际的应用,从这个角度看AR比VR的实用意义更大,但现阶段所做的工作还是将HUD里类似导航箭头等投射尽可能地融入实际场景,比如考虑到导航线路规划、实景、车辆速度和精准定位等因素后,HUD投射的转向箭头等正好是与实际路口重叠的(可能是把现在的图像在往前送10米左右)。
随着柔性屏技术的逐步成熟,这套方案的落地似乎也完全不无可能。在竖屏已经快要将我带入思维死胡同的时候,这是一个让我眼前一亮的设计(这套方案用现在的人机交互习惯看有个BUG就是触摸功能大概没法实现,因为太远了,但如果未来人工智能,语言识别技术成熟后,就又另当别论)。和JulianThomson短暂接触,言谈之中也能感受到他对傻大傻大的屏幕并不热衷。捷豹的这套方案不管是不是最好的方案,但一定是我迄今见到的最有设计感且又有品牌DNA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枯燥的世界需要不同的声音。
我,乐观其成。
最后务实一点,我当然更好奇的是近在眼前的XJ方案:
-end-
“管”中窥豹,从XE看捷豹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