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雷军之名,信任小米。]
M-usic
11月27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与小米科技签下合作协议,这意味着小米汽车正式落户北京经开区。
此次签约仪式透露了几个重要的信息:一是北京经开区将成为小米汽车总部基地、销售总部、研发总部;二是北京工厂的年产能为30万辆,将分两期建设,一期和二期各15万辆;三是量产时间定为年。
省去贴牌环节直接自建工厂的做法确实很“小米”,一如当初宣布独立造车。
短短几个月,小米汽车项目的进程非常快,节奏非常密集,既展示了小米创始人雷军造车的决心,也体现了他卓越的执行能力。
都说隔行如隔山,雷军明明毫无造车经验,但无论是业内还是业外人士,都几乎一边倒地看好雷军造车,这在以往的造车新势力中是从未有过的。
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曾公开说过,特斯拉最大竞争对手很可能来自中国公司。如今看来,这家公司很可能是小米。
拒绝代工,坚持自建工厂
01
小米汽车项目落户北京,纯属意料之中。
9月1日,小米汽车就完成了工商注册,由雷军本人亲自出任法人代表,总部正式落户北京。不过,与坊间猜测不同的是,小米汽车总部既没有选择小米科技园所在的海淀区,也没选择有不少具备生产资质的现成工厂的顺义,而是剑走偏锋,选择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为什么选这里呢?
因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孵化环境,既有传统的汽车产业链,包括奔驰和北汽新能源的整车制造业和相关的汽车装备制造业,又有移动通信产业链、集成电路产业链,还有相关的软件人才体系,并且有大量的写字楼和工业用地。
与此同时,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北京的直属机构,在补贴和税收政策方面也能给予大量支持。相比海淀和顺义,选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能够获得更丰富的资源和更有力的扶持政策。
与蔚来、小鹏以代工模式切入造车赛道不同的是,小米与特斯拉、理想一样,直接选择自建工厂。
众所周知,代工模式在手机行业非常普遍,小米手机就曾找富士康、英华达代工。造车是最烧钱的生意,简直就是个无底洞,小米跨界进入这个烧钱的无底洞,为什么不选择轻资产的代工模式呢?
代工模式的优势是,在没有生产资质、生产线和制造经验的情况下,寻求传统车企代工能够快速实现量产,从而获得先发优势。
小米今年3月才决定造车,此时的国内新能源汽车已经走过十年的培育期和发展期,进入爆发期阶段,行业鱼龙混杂,市场饱和度很高,出现不少知名度和市场接受度都比较高的企业和产品。
造车新势力业已形成以“蔚小理”和威马、哪吒、零跑分别为第一、第二梯队的格局,传统车企中的比亚迪、广汽埃安、岚图、极氪各自拥有不等的知名度,小米此时入局肯定已经晚了,不急是不可能的。
目前国内汽车行业的产能是严重过剩的,闲置的整车制造工厂非常多,在现有生产线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无疑省时省力也省钱。
但是,代工模式的弊端显而易见,那就是生产成本、产品质量和零部件供应都存在不可控的问题,这其中,对于一心想造车、并且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小米来说,最大的风险是品控。如果产品存在质量缺陷,一旦爆出负面,将影响整个品牌的口碑和声誉。
另外,想实现大规模量产、控制生产和交付节奏,也必须自建工厂,这也是早期选择代工模式的蔚来、威马、小鹏后期纷纷建立自己的工厂的重要原因。
特斯拉最大劲敌将是小米?
02
从一开始,小米造车的路径就很明确,那就是独立造车,自建工厂,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合资与合作,一心只想单干,这固然意味着要承受更大的风险,但也说明雷军造车的决心是非常坚定的。
自建工厂是一件耗时耗钱的活,小米电动车量产至少要到年,难得的是,如今八字还没一撇的小米汽车已民心所向,为什么会这样?
小米造车深得人心,与其说大家对小米集团有信心,不如说是信任雷军这个人。
雷军一手打造小米王国的创业史是人尽皆知的励志故事,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雷军凭一己之力将濒临死亡的金山公司拉回增长轨道。
年,金山公司遭遇巨大危机,彼时小米公司才刚刚创立一年,生存问题尚未解决,雷军却毅然接过金山,在小米和金山双线作战的情况下,带领金山度过了一次又一次的难关,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转型。
十年后的今天,金山已经脱胎换骨,年收入增长超过11倍。小米集团市值最高突破亿港元,如今虽然缩水至多亿港元,但在智能手机、家居领域的江湖地位一直非常稳固,不久前小米手机的销量第一次超过了苹果,晋升全球第二。
从小米和金山的案例可以看出,雷军不仅具备从零到1再到的白手起家创业能力,还拥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领导才干,是一个有胆有识的企业家。
造车,是雷军赌上所有声誉的人生最后一次创业,不成功便成仁。从他过往赫赫有名的商战经历来看,这样的一个人若不能成功,其他人就更难成功了。
从今年3月底宣布造车至今总共才过去9个月,但是雷军已经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亲自带队到各家车企取经,光上汽集团据说就去了好几次,同时收购、投资包括深动科技、禾赛科技、纵目科技、蜂巢能源、赣锋锂业等在内的多家自动驾驶公司和动力电池企业,大量招揽自动驾驶人才。
小米手中还拥有许多现成的资源,包括:业内规模最大、品类最丰富、连接最活跃的智能生态,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号召力以及庞大的种子客户,其中光用户就数以亿计,并且手握亿元的现金流,可谓要名有名,要钱有钱,要商业模式有商业模式,这是国内其他所有造车企业都无法比拟的。
至于生产资质问题,业内盛传小米将收购宝沃获取资质。其实,对小米这样的企业来说,要取得生产资质根本不难,只是看通过什么方式而已。
马斯克曾表示特斯拉最大的竞争对手很可能来自中国公司,当时小米尚未宣布进军汽车制造业,业内外人士纷纷猜测这家公司会是谁,有的认为是蔚来、小鹏,也有人认为是比亚迪,但如今来看,最可能是小米。
虽然小米尚未造出一车,但业内已经切实感受到了来自小米的巨大压力。有自主车企内部人士明确表示,在小米汽车上市、也就是年之前,如果自己还不能搞出点动静来,那么,等小米汽车上市后就不会有机会了。
对所有自主新能源车企来说,小米都将是最大的劲敌,目前留给这些企业的时间,满打满算也只有三年。当小米电动车出来以后,相信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现有的竞争格局将彻底颠覆。
-END-
何羽
×
走得再远,
归来仍是少年。
.11.30
—往期文章精选—
「入华11年,捷豹路虎将在中国着力“重塑未来”」
「邵宾:宝马领跑豪华车市场,制胜的秘籍是用户信任」
「只做“高配”的帝豪L来袭,8-10万元家轿市场谁与争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